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。在这一天,许多人会在家里备上一壶雄黄酒,在门上挂起菖蒲和艾草,有些地区还会组织赛龙舟的活动。最少不了的是蒸上一锅香喷喷的粽子——混合着粽叶和糯米的清香,端午的味道便浮现在眼前了。
图 | 雄黄角黍过端阳,丰子恺绘
关于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,广为熟知的说法应该是为了纪念屈原——据说屈原投身汨罗江后,百姓为了避免让鱼虾侵蚀屈原的身体,便将米粮投入江中供鱼虾食用。后来屈原托梦百姓,说米粮投入江中后均被蛟龙吞食,只有将米粮用艾叶包裹,再绑以五色绳,才能避免这样的情况。其实,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了关于粽子的记载,到晋代时,粽子才被正式定为端午节的代表食品。发展到今天,已经有许许多多种形状各异、口味独特的粽子了。
图 | 碱水粽(图片源自网络)
最原始的粽子应该是碱水粽——因食材中有碱水而得名——将糯米浸泡一个晚上后沥干水分再来包粽子,一般不加内馅,蒸熟后直接蘸白糖吃。北方的粽子以甜粽为主,内馅多为花生和大枣;南方的粽子偏咸,以传统的肉粽为主,有的还会加入咸蛋黄、虾米、香菇、板栗、腊肉腊肠……口感丰富,层次鲜明,相比甜粽价格也更贵。有些地区还会因其地域特色产生别处见不到的粽子,比如海南儋州洛基镇的粽子会放咸鱼,浙江衢州龙游县的粽子会放芋艿和辣椒……这类粽子基本上都属于地方特色,也是特定地区人们独有的饮食文化记忆。
图 | 蛋黄肉粽(图片源自网络)
虽然不同种类粽子的内馅五花八门、风味各异,但是各地制作粽子都离不开一种重要的原材料——糯米。北方的糯米多为圆糯米,口感甜但粘性较差;南方的糯米则多为长糯米,产量高、粘度大,米香浓郁,更适合用来制作粽子、糯米饭等食物。
湖南金风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金风李精制糯米,就是南方长糯米的典型代表。金风李精制糯米,产自四季分明、雨水充沛的“九州粮仓”湘潭县,细长秀美、色泽纯正,煮熟后松软黏糯,具有营养丰富、气味香醇的特点,一直深受市场欢迎。用金风李精制糯米制作的粽子,甜粽清甜可口,咸粽滋味醇厚,回味悠长。
图 | 金风李精制糯米
(该图片为原创图片,禁止转载另作商用)